一,交易媒介,俗称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。补充一下,货币出现之前,人们以物物交易为主,但,看起来货币需要经过第三方进行兑换,似乎更麻烦,为何舍易就繁?很多东西存在即合理,这说明物物交换必有其劣势所在。它的完成,比较苛刻,需三个条件,称“需求的耦合”。首先是需求的商品的耦合,即我需要的刚好是你有的,反之亦然;再来是价值量的相当,即公平原则;然后是交易双方在时间上的耦合,即双方的需求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,是否重合,可能我现在就需要猪肉填饱肚子,但你并不急着要我的猎枪。
二,价值尺度,简单来说,“标价”。标的不止是商品的价,还有其他货币的价,现名“汇率”。
三,支付手段,不同于交易媒介,它是价值的单方面的转移,比如付房租、工资。
四,价值储藏,可以理解为储藏未来的购买力,是一种“未雨绸缪”的做法,比起物物交换,优势显而易见是,诠释了效用的最大化原则,毕竟各个阶段各有所需。比如说,我这次换回了一头猪,但我不可能一下子吃完,保存是比较难的 也耗成本。而且一下子吃的多了,边际效用递减,造成的是资源的某种意义上的浪费。而如果该用多少用多少,剩下的存储以备不时之需,那就能使其发挥最优效益。